——访南通自主创业台胞陈俊丽
吴 琼
她有个很好听的名字——俊丽,我们是同根、同源、同乡的台湾姐妹,我们相识很久,每次见她,知道她日子一天天滋润,我打心眼里高兴。当我带着责任和义务去关注她的时候,我才了解到她创业、打拼过程的不易,这多少引起我心灵的震颤。
说到俊丽,先得从她的父亲谈起。我们的父辈,大多是从海峡那边贫瘠土地走来,不管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到大陆,那终究是离乡背井,为了能够生存,他们在异乡之地打拼、成家、生儿育女,在那特殊的年代还得顶住“特务”、“叛徒”的骂名和压力,生活道路的艰辛可以想象,能够撑住不趴下就不错了。俊丽的父亲似乎比其他人又多了一层悲惨,七岁时就随他的养父流落到厦门,后辗转到南通安家,靠着小本生意度日,家里会常常揭不开锅,没办法,排行老二的俊丽在三岁时,被送给了一对河南夫妇抚养,十八岁回家时,看到父亲经营了自己的小饭店,哥哥和妹妹也在店里帮忙,日子也渐渐有了光亮,父亲舍不得女儿再远走他乡,俊丽留了下来,但俊丽没忘了养父母的恩情,三年后,就把他们从河南老家接过来,直到养老送终。
俊丽的打拼是从小饭店学徒、打工开始的,虽说在自家的店里,可端盘、扫地、洗碗、抹灶,样样都得干,做事勤快,手脚麻利的俊丽,更懂得学艺要用心专注,很快她就掌握了白案、红案的技术,能够独挡一面了。在父亲小店干了几年,直至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俊丽有了自己开店的打算,她舍不得丢了辛苦学来的手艺,也试图开了饭店,但因资金不足,或许是市口不佳,开了两年,也没赚什么钱,接着就面临了爱人下岗,孩子上学,俊丽的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
当看到做服装生意很兴隆,俊丽想在这上面发展,她倾囊而出,并通过借款和贷款,集中了一部分资金,很快做了一家品牌服装的代理,而且买断了专利,她跟爱人在南北地段各租了一间店面。刚打出来的品牌还是招徕了不少顾客,但由于品牌的档次较高,消费者相对集中,时间长了,顾客也就逐渐减少,服装店生意日趋冷淡,最后撑不下去,只得关门,清算下来,一下子就亏了30多万,钱没赚着,还欠下了一屁股的债。俊丽说:当时的确是心灰意冷,一下子不知如何生活下去了。
生活总要继续,俊丽清楚跌倒了还得爬起来。她总结了失败教训,认真做了市场调查,分析自己的特长,定位好自己投资的标准,先是在居民小区开了一家早餐店,从提高食品质量和服务态度入手,很快小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顾客称好,市区杂志社和电台还主动帮她做节目呢,现在这小店也算是远近闻名了。几年下来,他们还清了债务,也小了赢利,她打算再投资一个花店,她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更注重美化生活,提升生活的品位,我看准机遇,把早餐店交给爱人打理,又在旁边开了一家花店。当我问起花店经营的情况,她笑了“花店生意不错,人气很旺的。”介绍中我知道,她是以自己精湛的插花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质量,赢得了许多回头客。
事业已经步入正轨的俊丽并没忘记回报社会,她说,那时卖不出去的服装家里有百十多件吧,四川汶川地震后,我全部都捐给了灾区。听她说这些,我想起,汶川地震和台湾“八八水灾”发生后,她是第一个打电话询问捐款事宜的台胞,并及时奉献自己的爱心。可以想象她家的日子现在过得一定很好。
百闻不如一见,第二天早上,我还是忍不住赶过去,一睹了她的店面新貌。按照俊丽给我的地址,在路人的引导下,我终于在市学田小区的拐角处,看到了“鸿昌楼早餐店”的招牌,走近一看,里面热气腾腾,顾客满座,俊丽爱人刘老板正忙着招呼客人,我没有打搅,信步走到一旁的花店,门虚掩着,透过玻璃,一簇簇五颜六色的花儿尽情地绽放着,那衬托花儿的绿叶在朝阳的照射下,也越发地青翠欲滴。“大姐,你来了,怎么不提前招呼一声啊!”我转过身,看俊丽已站在我身后,她,齐肩的披发,上身是红黑相间的格子短袖,下面穿着黑色的喇叭裙,不惑之年的她,白净的脸上露着亮丽的微笑,显得更加青春而有风采,这与她花店的名字“怡人花屋”正好相得益彰呢。
俊丽谦虚地说:我开的是小店,也干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能够自食其力我们就很满足了。望着沉浸在自己幸福之中的俊丽,我佩服她的淡定和执著,作为生活在大陆的二代台胞,她相信:路,就在自己脚下,硬是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在创业、打拼过程中,不气馁,不言败,经历了曲折而又艰难的考验,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这谈何容易啊。此时,我欣喜地看到:“鸿昌楼早餐店”、“怡人花屋”两块金字招牌在早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我默默祝愿他们的事业更加的红火,蒸蒸日上。(作者系省人大代表、市台联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