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消息 2007年11月15日,我国首次发表了《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形成。白皮书中再次强调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十六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关系遭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成为新时期正确处理中共同民主党派关系的指南。
“八字方针”得到了各民主学派的一致认同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主任庄聪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十六字方针”也是在多党合作的长期实践中逐步总结形成。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的正式确立。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不少人认为,民主党派已经可有可无。对此,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时任民革中央主席的李济深代表各民主党派向中共八大致贺词,表达了民主党派对“八字方针”的一致认同。1956年9月,中共八大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八字方针”写进了决议。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孙信指出,“八字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因为当时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他们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而各党派互相监督也早已存在。因此,“八字方针”就成为处理和协调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及其他非中共人士之间关系的基本方针。
“遗憾的是,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八字方针’在执行中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孙信说。
“十六字方针”是“八字方针”的深化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教研室主任李金河认为,“十六字方针”是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八字方针”的继承、深化和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统一战线内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致性进一步增强。根据这一变化,1982年1月,胡耀邦同志在出席第15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一定要同党外朋友真正建立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邓小平在会议上强调:“今后,中国共产党同党外朋友的关系,应当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这是在多党合作历史上首次完整表述“十六字方针”。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作为新时期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和处理中共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原则。至此,“八字方针”发展为“十六字方针”。
李金河认为,“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客观需要、符合历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新时期多党合作理论,这意味着多党合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字方针”促多党合作事业在新时期不断发展
“十六字方针”提出后,各民主党派非常拥护,都把它写进自己的章程总纲,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极大调动了民主党派为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而奋斗的积极性。民主党派工作空前活跃,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民主党派组织有了很大发展。1979年,各民主党派共有成员6.5万人,到1983年已超过13万人。
1989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3年,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2005年、2006年,中共中央又连续发布了两个“5号文件”,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2007年11月,我国又发布了《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
“让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世界政党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使中国共产党人掌握了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金钥匙。”孙信认为,“十六字方针”为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庄聪生也表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